首页

丝袜黄金456在线视频

时间:2025-05-28 20:12:52 作者:澳门启用升级版反诈骗协调中心 浏览量:7230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明确要“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引发各界关注。众多代表委员积极发声,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

  今年全国两会上,“人才”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乡村振兴时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一些乡村缺少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乡村空心化严重,留不住年轻人,从而无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代表表示。

  江苏天工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小坤代表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即便乡村环境改善了,交通便利了,但发展机会少、空间小,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了农村。特别是优质人才,仍大量流向城市,人才匮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我在调研时发现,吸引更多人才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包括拥有经验的产业带头人、掌握技术的专业人才等,是不少养殖户的共同心声。”广东省阳春市中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汝朋代表表示,如何引才留人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邢青松代表建议,要支持培育更多乡村人才、乡土专家和农村能人,促进人才振兴,建设一支懂“三农”、懂市场、懂管理的本土人才队伍。同时他还建议,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有效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培育一大批高素质农民、专业人才、乡土人才等各类农村人才,鼓励、引导他们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干事创业。

  “新农具”需要“新农人”

  多年来,江苏盱眙石马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叶红代表奔波于林间山头,为当地村民送技术、送信息,帮助他们开展种植。目前,石马山已经建成优质桃、梨及葡萄种植园700余亩、碧根果园2200余亩,曾经的荒山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山”。

  石马山村民腰包鼓了起来。这不仅仅是因为李叶红代表带来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她为农户打开了销售渠道。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江西省萍乡市万龙山乡茅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谭新萍代表所在的茅店村,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产品卖不出去,谭新萍代表颇为着急。几经研究,她选择了电商这条路,自己开直播,亲自上阵带货。经过一番摸索,谭新萍代表逐渐找到了山货的新销路,目前产品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帮助农民年增收近万元。

  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围绕电商这一“新农具”带来建议提案。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鲁曼代表建议,多方位、多层面实施农村本土主播培养计划,助力乡村振兴。

  在鲁曼代表看来,优秀的农村电商直播人员不仅要具备主播的基本技能,还要能连接产业基地、农户、市场。她建议,政府加强农村电商技能专项培训,完善人才引进、留用机制,组织开展农产品画像、直播技巧、推广引流等技能实操培训,做好乡村振兴软实力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发展需要融合更多业态

  “如果只做一个茶叶产业,风险太大,霄坑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很适合做乡村旅游。”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伟代表说。

  茶叶产业是霄坑村的第一产业。然而,产业单一带来的风险,让王建伟代表始终放心不下。经过思考和调查,他决定把茶叶产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和增加产业的韧性和发展空间。

  带领村民一同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的,还有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代表。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要积极推动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特色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农产品深加工、直播带货、乡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欧阳华代表说。

  “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应着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连祥委员建议,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同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加大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张世光 【编辑:房家梁】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新健康丨专家谈乳腺癌诊治:推动分型精准诊疗 提升创新药物可及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从“同城待遇”到“区域共享”

出席交流会的中澳嘉宾包括海南省贸促会副会长王玉渊、中国工商银行悉尼分行行长陈建愉、澳大利亚海南社团总会副主席吉赵智、澳大利亚海南总商会会长龙雄以及澳大利亚星辉集团董事长王振育等。

江西1000多个测站出现暴雨 9地有冰雹

沉沉嘉穗泛金黄 邮储银行助力秋粮收购有序开展

中超联赛火爆回归 上海浦东足球场迎来2024首秀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振声把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了小麦研究。为解决顽固的“小麦之癌”条锈病,他25年不断试验、不断失败,却始终不放弃,最终实现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了抗病高产新品种——“小偃6号”。2024年10月1日,因为在中国农业科学上的重要贡献,李振声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